新闻中心 /News
瑜伽的文化足迹pdf
瑜伽的文化足迹pdf第 26卷 第 5期 沈 阳体 育学院学报 Va1.26No-5 月民族传统体育学 瑜伽的文化足迹 张兴泉,张宏家,赵厚华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辽宁沈阳110102) 摘 要:通过对瑜伽文化的历史性回顾和文化学分析可以发现:瑜伽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主要因为其自身发展 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古典瑜伽由于选择了与具有个性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的融合,所以 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主流;近现代瑜伽因为选择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和审美需要这样具有共性的实用价值观相结合,从 而风靡世界。 关健词 :瑜伽 ;文化 ;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一0560(2007)05一0126一03 CultureTraceofYoga ZHANGXing-quart,ZHANGHong-jia,ZHAOHou-hua (DepartmentofSportsTraining,ShenyangSportUniversity,Shenyang110102,Liaoning,China) Abstract:ByreviewingandanelyingthehistoryofYogabasingonculture.itcanbefoundthatthekeyfactorofYogasde velopmentischoosingsuitablevalue.TraditionalYogabecamethecentercultureofancientIndianbecauseitwascombined withancientpowerfulphilosophyandreligiousbel以Yogacanbe flourishinmodemsocietybecauseitchangesie,elftofit forthecommonneedofpursueofhealthandbeauty. Keywords:Yoga;nilmm;valoechoice 1 偏伽的历史演变 其中的(薄伽梵歌》中的瑜伽思想和行法。 瑜伽起源干东方的印度,是梵文 Y“OGA’的译音.原意是 奥义书反映了印度人民开始从神话传说和巫术祭祀的迷 把牛马套在车辕上,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惫志力盘抑制住知 雾中走出,从他力到 自力,从神话思维到理性思维 用他们还 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丛生的杂念 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 稍显稚拙的逻辑思维来思考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神、 状态,把生命和大 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瑜伽具有悠久 自然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等哲学问 的历史,根据有关史料,可以将瑜伽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原 题131(奥义书)中,梵我合一是其核心思想,是人的终极信 始瑜伽,前古典瑜伽 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和近现代瑜伽。 仰,是人生和宇宙的大道,与之相比,瑜伽只是明心见道之术, 1.1 原始琦伽 两者是道与术的关系,因此瑜伽在奥义书中不占重耍地位。 原始瑜伽时期是根据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3000一公元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人民的伟诗,(薄伽梵歌》是其中 前1800年)的出土文物和四吠陀中赞歌的描写进行推断的。 的一个插话,是一切瑜伽圣书中最有名的。在(薄伽梵歌)中, 瑜伽的最早遗迹由莫蒂默威勒爵士于 1922年在印度河谷的 印度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吠植多、数论、瑜伽、 莫亨约达罗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的。其中一个上彩釉的印度 正统婆罗门教,还有克里希纳神的,这种种成分融为 陶器描绘了一位以莲花式跌坐的男人[O 莲·‘花一是瑜伽的标 一体。 薄《伽梵歌)用一元论来解释终极真理,用二元论来解 志,莲花座是瑜伽行法中最基本的姿势,因此,印度河流域的 释宇宙的运行,以此来完成这种综合。(薄伽梵歌》提出三条 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瑜伽行法在印度的源远流长;原始瑜 道路可以达到解脱,即梵我合一,它们是业瑜伽、智瑜伽和奉 伽的踪迹还可以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典籍— 印度婆罗门 爱瑜伽[41 教的重要经典— 吠陀本集中找到,尤其在 梨‘俱吠陀》和 (阿 在这一时期的瑜伽从奥义书到薄《伽梵歌)逐渐完成了由 阅婆吠陀》中找到川。在原始瑜伽时期瑜伽思想和行法尚未 瑜伽行法与吠值多不二论超验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发谭 形成体系,更多体现为苦行。另外,当时的瑜伽和神话传说、 于印度原住民、流行语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民间信仰中的灵 人们的巫术实践掺杂在一起.与此相应,人们对瑜伽的重视是 修实践由异端逐渐成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 因为通过修习瑜伽可以获得神通力。 三者并行不悖。 1.2 前古典喻伽 1.3 古典琦伽 前古典瑜伽自初期奥义书(公元前800年)开始,是指包 古典瑜伽 (自公元 200年始)来潭于钵颇伽梨的 瑜《伽 含在初中期奥义书和印度的伟诗 (摩诃婆罗多).尤其是 经》,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随着众多注疏的出现而得到发展。 收摘日期 2007-09-02;修回日期二2007-09-24 作者简介 张兴泉(1,,3一).男.讲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高等教育管理。 万方数据 第5期 张兴泉。等:琦伽的文化足迹 127 它的哲学不再是吠檀多不二论,而是来自于数论的二元论,公 了生物反馈疗法的发展,这种疗法对于治疗精神和感情失调 开宣称以严格的二元论立场来解释现实。因此 古典瑜伽是 的患者有一定的价值。近现代瑜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指由钵颠伽梨的瑜《伽经》及其广泛的注解文献发展而成的哲 随着瑜伽向西方的传播 印度瑜伽在理论上开始与西方的宗 学体系,它又称为“王瑜伽”。钵颠伽梨认为有两个永恒的存 教、哲学思想甚至某些科学相融合;②与印度传统瑜伽不同的 在范畴:超 自然的自我和超 自然的世界基础。他的这种激进 是现代瑜伽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界了,它的范围要宽泛的多, 的二元论在印度教内教外扣致了不少批评 古典瑜伽也因此 瑜伽已经进入医学界、心理学界、艺术、体育等等。 不能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印度教的哲学基础是不二 2瑞伽的文化变迁分析 论 古典瑜伽以后的瑜伽派别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不二论吠 2.1 古典琦伽的丈化变迁一从 边“缘”走向臼核心” 植多的超验哲学基础之上。 在原始瑜伽阶段,瑜伽主要表现为苦行,是人类身体活动 钵顺伽梨虽然不是瑜伽的创造者,但他对瑜伽的体系化 的一种技术形式,属于技术文化的层面。此时瑜伽追求的是 的努力方面功不可没。他不仅搜集了瑜伽实践的不同形式、 神通力,并且搀杂于巫术和神话之中,体现了人对世界的一种 网罗了曾经或可能与瑜伽有关的种种观念,而且把它们全部 非理性的认识,反应了人类渴望摆脱 自然规律束缚的心理。 嫁接到数论超验哲学之上形成了瑜伽现在的形式。瑜伽行法 在奥义书中,古印度人的哲理玄思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相 至此形成了固定的八支.标志这这一修行体系的定形(表 1), 关主题:①梵(宇宙的超自然核心)我(人们存在的超自然核 心)合一品②人们再生的观念 ;③业和果报应观念,它是为了解 理 1 玲伽J、生芬法释义理 释一个人行为的来世报应的:④业的报应和未来的再生.可以 人支分法是晌伽者遵行的准则通过这些晌伽实践,练习者可 通过精神实践弃绝和冥想来达到解脱。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获得脚别力,这让我们摆脱生命中的假相,获得解脱储苦的能 八支分法 达到解脱的实践方式就只有瑜伽了。奥义书中的哲思是通过 力。油血八支行法的前五支为外支后三支为内支,前两支是 对智瑜伽(智慧和知识的瑜伽)的冥想实践获致的。在此书 道德茸法后六支是修习耳法 禁 制 中,瑜伽仍然只是术,它只是达到解脱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文 包括遵守戒律.不杀生、诚实、不愉盗、禁欲、不贪。 劝 制 清睁、知足、苦行、咏经、敬神 化层面上看仍然属于技术层面的文化,此时瑜伽只处于文化 坐 法 端正姿势,保持身体安德自如。 边缘的地位。 调 息 控侧呼吸制感控制感宫。 但是.到了 《薄伽梵歌》,瑜伽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瑜伽行法 制 招 收回感官的感觉。 与吠植多不二论超验哲学的合一,从而使瑜伽这一发源于印 执 持 精力集中,心注一处。 禅 定 精神持续于其想的对象 度原住民,与当时主流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民间信仰中的灵修 三 昧 入定,所谓心神合一 实践由异端逐渐成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 者结合,至此,瑜伽开始逐步成为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 参照Mp://xvnv.mmyx}.m}ik刁vevs-view.w?mx喇=99, 分 并开始加入到印度主流文化的行列之中,这是瑜伽文化发 1.4 后古典礴伽 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瑜伽在继承了原始 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200年到 1900年,后古典瑜伽 瑜伽的灵修技术的基础上,把这种技术与古代印度的哲学观 是指在古典瑜伽创立者钵颠伽梨之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派别, 和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从而成为印度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主要包括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他们与钵颠伽梨所 此时,瑜伽的文化内涵已经大大丰富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身体 采纳的二元论哲学恰成对立,这些后起的派别大都建立在前 操作的技术,而是包含了哲学观、知识及行为规范在内的一种 古典瑜伽 曾奉行的不二论超验哲学基础上。后古典瑜伽的一 系统的、多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由于古代印度的文化核心 个重要特点是身体的修习成为核心,通过身体的修习可以直 是宗教,瑜伽通过与古代印度的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结合, 接达到解脱;另外就是瑜伽与佛教飞印度教合流j9九游会备用网站,三者之间相 迈进了古代印度核心文化的队伍之中。 互影响、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 :再者是在 在古典瑜伽阶段,瑜伽在钵颠伽梨的整理下成为完整的 古典瑜伽的基础上以瑜伽经为中心出现派别林立的现象,在 体系。此时的瑜如可以十分清楚地整理出物质文化、制度文 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瑜伽、诃陀瑜伽、智瑜伽、坦多罗瑜伽、业瑜 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瑜伽八支中的禁制和劝制 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和奉爱瑜伽。最后,在这一时期, 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是修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余六 印度瑜伽开始向域外传播,公元,到10世纪向波斯传播,中 支主要是瑜伽的行法技术。在精神文化方面,记载了古 国也开始出现各种瑜伽派别并有重要发展。 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 LS 近现代琦伽 音几乎所有范圈的深邃的论迷。正是由于(瑜伽经)对这些深 现代瑜伽是指19世纪中后期至今这一时期。印度瑜伽 邃思想的系统整理,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 传到西方并得到蓬勃发展。现在瑜伽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 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 广为人知。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一套保持体型的练习和方式; 位。后古典瑜伽时代 一方面,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 而另有一些人把它当作凝神练惫的途径;对于另外一些日渐 高.瑜伽的行法的作用和价值得到进一步发雇。身体修行成 壮大的人来说它是拥抱生活一切方面的彻底的整体瑜伽。同 为瑜伽发展的重点之一,瑜伽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内容进一步 时,瑜伽也成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诃陀瑜伽本身已经成为 得到丰富;另一方面,瑜伽由于在精神文化层面信奉了不同的 一种治疗方法.而对冥思期间物理和梢神活动的研究已推动 哲学观和宗教信仰.从而出现了派别林立的局面。但是一个 万方数据 128 沈 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 26卷 明显的共同之处是:各个派别都背弃了钵颇伽梨 《瑜伽经)中 世界各族人民的认可,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已经是当代的主 的二元论哲学思想,重新继承了前古典瑜伽 曾奉行的不二论 题。经科学研究证买:瑜伽的行法实践对人的身心健康,对塑 超验哲学思想,从而顺应了印度哲学的主流,扩大了瑜伽对社 身、减肥、美容、养颜 治疗挟病的确具有一定的功效。这些科 会的影响。 学实践的有力佐证,使得瑜伽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得到人们 宗教对印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宗教文化在印度文化 的普遍价值认可。精神文化可以划分为知识和意识两个领 中处于核心文化的地位。瑜伽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古印度的主 域。知识领域的精神文化基本属于文化共性,意识侨域的精 流文化,主要是由于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把最初技术层面的 神文化则与文化个性、个性文化紧密结合。囚解脱、梵我合一、 瑜伽行法与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结合在一起,从而 古代印度对 自然、生命、物质、灵魂的理性思考是意识领域的 实现了由边“缘 向核心,’的过渡。古代瑜伽的这种价值选 文化,具有印度的民族个性,传播过程中不容易被其他民族所 择,是使其能够成为印度主流文化的关键。 接受,因此,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可以帮助瑜伽成为古代印 2.2 近现代价伽的文化变迁一从 “民族”走向世“界” 度文化的主流.但却无法实现使瑜伽得到世界各民族人们的 近现代瑜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 “民族”走向“世 认可。而瑜伽对身心健康的价值.对美容美体的价值得到科 界”。瑜伽已经不是仅仅得到印度人的认可,而是开始传播到 学俭验,属于知识领域的精神文化,具有文化共性,这就使瑜 世界各地,得到人们的相对广泛的接受。那么为什么瑜伽能 伽突破了不同民族难以逾越的意识领域的壁垒,实现了在世 够从民族性的个性文化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呢?关键还是 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于瑜伽文化在近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所做出的新的价 纵观近现代瑜伽的文化足迹,我们不难发现 古老的印度 值选择 瑜伽文化之所以能在近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是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文化对印度文 在于它依靠科学验证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具有共性的、并且 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的影响直接带来文化的适应 日益被人们重视的健康观和审美观相结合,使得瑜伽在近现 和革新方面的变化。[51近现代瑜伽的文化变革与西方理性主 代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广泛地认可和户阔的生存空间。 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瑜伽走向世界不是依靠使 3 结束语 其成为印度文化主流的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而是依靠与人 通过分析瑜伽文化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发现:瑜伽文化 们的健康观和审美观的结合,依靠其来满足当代人强身健休 的两次关链的价值选择是瑜伽文化经久不衰的决定性因素。 的需求、塑造形体的需求,缓解心理压力的需求等一些大众 尤其是近现代瑜伽 在依靠科学验证对其 自身价值进行肯定 的、具有实用主义的基本需求来实现的。健康需求和审美需 的基础上,与广泛的大众性的健康观和审美观相结合 使得古 求是具有共性的,不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背景的人都会有基 老的印度瑜伽在近现代散发出了勃勃生机,在世界各地生恨, 本需求。尤其在当今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芽 开花,结果。 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身体活动少.心理压力大.营养 参考文献 : 过剩,导致人们的健康情况 日益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 汇1〕林中脱 中华气 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12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ppt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