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虎魄造办处专栏:《金刚手菩萨(初稿)
虎魄造办处专栏:《金刚手菩萨(初稿)金刚手菩萨(梵文Vajrapani),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音译瓦制拉巴尼,又名执金刚菩萨、金刚勇猛心菩萨、金刚萨埵、密主萨埵、金刚手大秘密主、密迹金刚、大力金刚手、金刚上首、金刚藏、秘密主、大力尊等,又被尊为“三界之主”。佛陀曾宣说金刚手菩萨的秘密八名,一名象耳、二名妙庄严、三名功德宝海、四名无动、五名真实云、六名可爱色相、七名焰光、八名妙色。
金刚手菩萨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以大勇大力为特征,具足度化众生的神通大能,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金刚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大勇、大悲和大智,也是佛陀八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之一,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的主尊。修金刚手菩萨法,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功德。简言之,能具足大威权,诸魔外道,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所生之灾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命终之时,直生西方净土。因金刚手菩萨是统辖一切金刚,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之故。
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次说观自在菩萨密言曰。即想曼荼罗中。圣观自在赤色身。左手持莲华右手施愿。头冠中有无量寿如来。次说慈氏菩萨密言曰。于观自在菩萨后。想慈氏菩萨。金色身左手执军持右手施无畏。冠中有窣堵波半跏坐。次说虚空藏菩萨密言曰。于佛背后。想虚空藏菩萨。左手持宝安于心上。右手施流出无量宝。次说普贤菩萨密言曰。虚空藏菩萨左边。想普贤菩萨。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剑左手施愿。半跏而坐。次说金刚手菩萨密言曰。于如来左边。想金刚手菩萨。右手执金刚杵左手安于胯。戴五佛冠。身青色半跏而坐。次说曼殊室利菩萨密言曰。于金刚手菩萨前。想曼殊室利童真菩萨。五髻童子形。左手执青莲花。花中有五股金刚杵。右手作施愿。身金色半跏而坐。次说除盖障菩萨密言曰。于曼殊室唎菩萨右。想除盖障菩萨。金色身。左手持如意幢。右手施愿半跏而坐。次说地藏菩萨密言曰。于如来前。想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静。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脐下拓钵。右手覆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安慰一切有情想。此八大菩萨曼荼罗供养观行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八曼荼罗经。一切业障悉皆销灭。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从不空所译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可知金刚手菩萨的形象为:右手执金刚杵、头戴五佛冠、半跏而坐。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从而可见,手执金刚杵是金刚手菩萨的重要法器和标志。那什么是金刚杵?某百科的解释为:金刚杵(chǔ),梵名 Vajra 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梵林金刚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金刚杵一词,原本是帝释的一种电光的称呼。不过,平常都用于称谓他所用的武器。同时对于诸神力士所持用的一种器仗,也称作金刚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对于金刚手菩萨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笔者就着手开始从早期的佛造像艺术中去探寻金刚手菩萨。
在犍陀罗佛传故事浮雕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位肌肉发达、须发浓密、高鼻深目、手持大棒(有的还持拂尘)的武士形象,陪伴在佛陀身边。这位带有强烈希腊人外貌特征的人物,像极了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甚至像喜欢把自己塑造成赫拉克勒斯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佛教中,这位佛陀的“保护神”是执金刚神(Vajradhāra)。尽管在汉传佛教文献中,这位“赫拉克勒斯”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佛教神祇,但是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他却几乎是任何佛传故事不可或缺的人物。为什么佛教的执金刚神,吸收了希腊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人物特征?这和犍陀罗自身的文化多元性有直接的关系。佛教传入犍陀罗之后,吸收了很多当地神祇进入自己的万神殿,这其中包括希腊神祇。就连佛陀的形象,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也是吸收了阿波罗的形象塑造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被佛教“收服”,转变成为佛教的执金刚神。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大力神,是体育竞赛的保护神—这也是为什么阿伊-哈努姆城竞技场以他为保护神。他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宙斯正妻赫拉憎恶他,屡屡想置他于死地。但是赫拉克勒斯神勇无比,先后完成了十二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是杀死威胁人类的怪兽。在犍陀罗艺术浮雕中,最多的是赫拉克勒斯杀死或驯服涅墨亚狮子,也有狄俄墨得斯牝马的形象,不过至今还未发现描述其他十项伟业的浮雕。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等等。
这是一件片岩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描述的是佛陀释迦牟尼会见大迦叶(图2)。中间头带背光的是佛陀释迦牟尼,在其身后是一位具有希腊风格的年轻武士形象。其“侍于佛陀身边,右手执一器物,左手安于胯”的形象与不空所译的佛经中有关金刚手菩萨的形象完全吻合(图3)。《大日经疏》云:“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大日经疏义释》云:“金刚手秘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
这个具有典型希腊风格的艺术人物形象是谁?他的原型是希腊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文明在犍陀罗地区邂逅,希腊塑像为东方精神提供了载体。“赫拉克勒斯”也是因此从希腊大力神形象融入到佛陀保镖。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打败无数怪物而成为保卫者,沿用至佛教中。从此,他有了新的名字:执金刚神,或者叫金刚手、金刚手菩萨。常见于佛陀身侧,手执金刚杵,化身佛陀保镖。
这是平山郁夫丝路美术馆收藏的一件佛传故事浮雕。画面表现的是“初传”,为最重要的佛传故事之一(图4)。这是高度写实的一件浮雕艺术,描述了佛陀的一个场景。中间柱子上三个轮子代表佛、法、僧的三宝,佛陀旋转轮子为,象征佛陀说法。佛陀的形象是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他身后的保镖(执金刚神)还是大胡子赫拉克勒斯的形象。这里希腊化的因素很明显,天上有两个带翅膀的孩子,这种天使形象多见于西方艺术。佛教里面有乾达婆也会飞,和希腊元素也有明显的结合。
这件佛传浮雕讲述了佛陀为菩萨时于菩提树七次巡礼膜拜的故事(图5)。画面中身材最高大,头部有头光的为佛陀。佛陀前面台座后为菩萨树之神,佛陀身后为执金刚神。画面中的执金刚神左手执金刚杵,上身赤裸,长着大胡子,依旧是希腊风格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形象。
在犍陀罗的浮雕里面,尤其是佛教故事题材的浮雕里面,相似的形象无处不见。图6是一件描述释迦牟尼从苦行林走过尼连禅河,到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接受吉祥草(菩提座)的布施的故事。同样,“赫拉克勒斯”形象的执金刚神左手拿金刚杵站在释迦牟尼的身后。其整体发型、服饰都带有希腊风格。
这件佛传故事浮雕讲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罗的娑罗双树下涅槃的故事(图7)。画面构图中间为侧卧的佛陀,床前结跏趺坐的是佛涅槃之前最后度化的须跋陀罗。在画面正中央佛陀的背后,就是执金刚神,其左手执金刚杵站在佛陀身边。
这件石雕作品采用高浮雕工艺,将画面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上部的窣堵波,雕刻传道,中部圆龛雕刻天王奉舍利图,下部祠堂式结构内为说法图和降魔图,画面内容极为完整(图8)。
在上部的窣堵波中,雕刻的是佛陀传道的故事,在佛陀的身后站着执金刚神,其左手执金刚杵(图9)。在犍陀罗的浮雕佛教故事里面,“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非常突出,也无处不见。而“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在这些佛教故事中扮演着两重角色,一重角色是佛陀的保镖;另一重角色是像侍从一样服务的(作用)。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还收藏了一件公元3至4世纪希腊风格的人物头像。一般认为此头像表现的就是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和英雄,其形象常借用到佛陀身边的执金刚神身上,并在犍陀罗地区的佛教浮雕艺术中被广泛使用。因此,结合前面那些“赫拉克勒斯”形象的执金刚神来看,这件希腊艺术风格的“赫拉克勒斯”形象的头像应该就是执金刚神头像。
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中,有一件白沙瓦博物馆收藏的石刻艺术,标注为“帝释天”(图13)。其形象与前面介绍佛传浮雕艺术中的执金刚神非常相似,为希腊风格的赫拉克勒斯形象,大胡子并左手执金刚杵。唯一的区别是其头上戴圆冠。
大英博物馆藏收藏了一件尸毗王本生图的片岩浮雕(图14)。此犍陀罗浮雕表现释迦佛过去世为尸毗王时,誓愿护念一切众生。毘首羯磨天与帝释天各化为鸽子和老鹰,以试探尸毗王的慈悲心。为从鹰口救鸽,尸毗王愿以自己身上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交换,但割尽两股、两臂、两肋以至全身的肉,放在秤上仍然轻于鸽子。尸毗王决心救活鸽子,最后自己站到秤盘上,终于震动天地,使鸽子得救,自己也身体平复并超过原来。尸毗王即割肉贸鸽的本生故事。
在这件尸毗王本生图片岩浮雕画面的最右侧,是一侧身右手上举,左手自然下垂的羯摩天(图15右)。在其前面是戴高筒圆冠,双手举于胸前,左手握金刚杵的帝释天(图15左)。二者皆带有头光,是为试验尸毗王的毗首羯摩天和帝释天。金刚杵在印度造像里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也是帝释天的武器。在佛教里面,帝释天和执金刚神都使用金刚杵作为武器。手持金刚杵,一般是具有“保护神”的特征,负责驱除外道和力量,护卫佛法、保护信众。可见,赫拉克勒斯形象的执金刚神和帝释天虽然两者均手执金刚杵,但在造型上还是略有区别的。
大英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件犍陀罗地区的佛传浮雕艺术(图16)。在佛陀的身边,赫拉克勒斯形象的执金刚神左手拿金刚杵,右手拿拂尘为佛陀护持。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手持金刚杵护卫佛陀的基本是执金刚神。除了金刚杵外,执金刚神还经常手持拂尘,为佛陀驱赶蚊虫。一手持金刚杵、一手持拂尘的执金刚神,常见于犍陀罗的浮雕中。
这件片岩浮雕同样雕刻的是佛陀和长相类似赫拉克勒斯的执金刚神(图17)。左边是佛陀,右边是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拿拂尘为佛陀护持的执金刚神。这种造型也向东传播,比如,克孜尔壁画中有栩栩如生的执金刚神,其造型就是一手持金刚杵,一手持拂尘。
在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件从新疆克孜尔第77窟壁画中盗割而走的执金刚神形象,原为佛陀初转场景的一部分。壁画中的执金刚神左手拿金刚杵,右手拿拂尘为佛陀护持的形象,与同为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图17,公元2世纪犍陀罗地区)佛传浮雕艺术极为相似。除了人物形象有区别外,手拿金刚杵和拂尘两种元素全都吻合。
南北朝时期,众多学派的出现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从不同的理论方向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完形。在译介佛教经论的同时,中国僧人开始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特别是在南朝,经论的讲习之风大盛。僧人务期兼通众经,广访众师听讲,一些人也渐以讲经知名,并各有专精。由于讲习经论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众多以弘传某部经论为主的学派,如毗昙学派、涅槃学派等,其学者也相应地被称为“毗昙师”、“涅槃师”等,这些学派虽也有称“宗”的,但事实上尚不能算是真正的宗派,它们只是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准备了理论条件。
《增一阿含经》云:“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大宝积经》云:“金刚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手执金刚。”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鲜有出现金刚手菩萨的形象。而手执金刚杵形象的主要是以力士为主(图)。直到唐代密宗的兴盛,金刚手菩萨在中原地区才开始流行。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七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二十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一说开元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四部,七卷。其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金刚手菩萨因是“秘密主”,故其名号圣德少见于经传。显宗认为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或以其妙明真心如金刚坚固不坏而名“金刚手”,又以观世音菩萨手执莲花,妙明真心之清净无染性德而名“莲花手”。密宗以金刚手菩萨为密宗之主和最初的起源,认为他是毗卢遮那佛的嗣法子和密法的结集者,相传龙树菩萨入南天铁塔取出的密教圣典,就是由金刚手菩萨组织结集的,龙树菩萨又从他得一切密法。按照密宗观点,金刚手菩萨是密法的结集者,十方三世诸佛加持他成为坚固不坏之金刚,他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
敦煌莫高窟晚唐时期第14窟壁画中的金刚萨锤菩萨(图),此为密教普贤,有普贤金刚手、大普贤之称,在金胎两界金刚部是上首,故为金刚部主。此造型为秀丽女形,丰乳蜂腰,肌肤柔润,头戴五智宝冠,配饰华丽,着络腋、紧身裤、短裙,全跏趺坐,双手持握金刚杵。
一直有“藏传”“金刚手”菩萨与“汉传”“普贤菩萨”是同体异名之说,有学者考证,其实二者在古代梵文佛经记录中原为完全不同的两尊神祇。在密教兴起后,二者风云际会,发生了教义精神及形体上的融合。在唐初由金刚智及不空翻译的《金刚经》中找到了如下证据:“时普贤大菩提萨埵身,从世尊心下,一切如来前,依月轮而住,复请教令.......”,入“金刚三摩地......”,“一切如来成就金刚,授予彼普贤摩诃菩提萨埵…..”。“授予(普贤)双手。则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手’”。由此推论,二者形相的合体应是发生在7-8世纪之间。(摘自强巴笔记-《普贤菩萨信仰及形象溯源》)
作为表示伏恶的金刚手,其造型有寂静与忿怒两种变相。寂静相的金刚手多为菩萨装,表情和悦,主要出现于中原汉地佛教。
图:唐代金刚手菩萨 绢本设色高55公分宽14.5公分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出土大英博物馆藏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出土的绢本绘画中,有一幅金刚手菩萨立像(图)。菩萨头戴山形宝冠,卷髫披肩,佩耳铛、项圈、臂钏及腕钏,下半身缠裹着色彩鲜艳的条纹布,腰间击缀有白色小花的红巾。左手指间夹着向上伸展的茎莲,右手在胸前托金刚杵,立于莲台上。身体为青铜色,手心及脚底为红色,杏仁状的眼睛为印度式。此像绘于质地细密的淡棕色绢上,画幅较一般画幡窄,头光旁则有古藏文题记,然为反向。此尊唐代绢本绘画的金刚手菩萨为寂静相。
图:唐代金刚手菩萨(局部) 绢本设色高55公分宽14.5公分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出土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三件9世紀初唐代绢幡,近似于闐或吐蕃风格,与收藏在印度的几件是一套,共十几件,被认为是在某地制作后带到敦煌的。从其中的这一件金刚手菩萨画像来看,其整体服饰与相貌类似东南亚人,应该不是中原地区所制作。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9世纪唐代铜鎏金的金刚手菩萨立像,亦为寂静相,通高28cm。为清宫旧藏。此像红铜鎏金,立姿,头戴花枝形三叶定冠,冠叶满刻珠宝,长发披肩,后附火焰纹椭圆形头光与头部完美结合。右手下垂,屈食指结印J9九游会首页入口,左手持金刚杵,足下为双层莲座,上层莲瓣收束,抱合莲蓬,下层莲瓣平铺展开。身材修长合度,臀部略向侧扭,姿态含蓄,上身赤裸,仅在颈部饰简洁的璎珞,下身著短裙,斜披帛带,飘带末端如吴带当风而举,与三折肢的体态相呼应,静中寓动,栩栩如生(图)。
身左侧铸一细线贯通上下,俗谓禅定线,乃早期密宗造型语汇中对造像神性的表述。此种姿态的金刚手像在尼泊尔早期造像中常见,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神韵,这是寺庙中收藏的珍贵佛像,是早期佛像的范本,清代作为贡品进献给清帝,收藏于清宫佛殿中。
在8-12世纪的中原地区,密宗金刚手菩萨并不多见。通常是菩萨装形象(即寂静相),表情和悦。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两件铜鎏金的金刚手菩萨立像寂静相,年代为公元13世纪,尼泊尔风格。一件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施与愿印(图);一件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施无畏印(图)。
按照显宗的观点,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按照密宗观点,金刚手菩萨是密法的结集者,十方三世诸佛加持他成为坚固不坏之金刚,他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在藏密中,金刚持更被认为是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尊的秘密化身,这是称为“秘密主”的由来。在诸多密教经典中,一切金刚明王顶礼金刚手菩萨,以金刚手菩萨为至尊。金刚手菩萨现忿怒相,相貌恐怖,令人望而生畏。此菩萨行德威猛,其大威德、大意志尤为殊胜,常以呵斥摧伏的形象出现。状似嗔恨,却并不违背菩萨的忍辱行持。
金刚手菩萨示现多种身相,最常见者为一面二臂(或四臂)三目,冠五股骷髅冠,发赤上扬,须眉如火逆竖,獠牙露齿卷舌,三红目圆睁,右手高举施期勉印,执金刚杵,降服一切妖魔鬼怪;左手施忿怒拳印,持金刚钩绳,威慑一切毒龙恶龙。菩萨粗壮矮胖、大腹圆垂,以虎饰与蛇饰为庄严(白花色刹帝利种的龙饰于发髻,黄花色吠舍种的龙饰于双耳,红花色婆罗门种的龙饰于腰带,绿花色须陀罗种的龙饰于手镯脚钏,黑花色旃陀罗种的龙饰于胸前)。上著蓝缎天衣,下以虎皮为裙,两腿右蜷左展,威立在七彩莲花日轮座上,于般若烈焰中安住,其身相表示坚固不坏之菩提心。其身相可畏,有情众生见已惊怖,即向菩萨折伏其心,归命顶礼求哀听法,其后再依圣道慈悲予以化度。修持金刚手法门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在唐代太极宫以东、大明宫之南的长乐坊有李旦的旧宅。公元710 年,李旦登基后,将其改为寺院,就是大安国寺。1959年,在这里出土了十一件极为罕见的密教造石雕像,极为独特。其中有一件为金刚手菩萨像(图)。此件金刚手菩萨呈忿怒像,双牙出唇上,火焰形迸发,肩搭帔帛,右手高举金刚杵(已经残),左手或当抬拳当胸(已经残),跏趺坐于颜座上。雕刻刚劲有力,气势非凡,代表了密教艺术忿怒狂怪的艺术风格。
在杭州灵隐飞来峰理公之塔旁的龙泓洞外(第32龛),有一尊密教金刚手菩萨,凿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 。龛高170厘米,宽185厘米,券顶。立像高160厘米,方颐大眼,肩披长发,上身赤裸,戴蛇形项圈和花环,左手上举胸前施期克印(密宗的降魔印),右手握金刚杵,高举过肩,双脚左展立,帛带环绕,形象生动活泼(图)。
此龛的右侧,有残高49厘米、宽36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大元国大功德主荣禄大夫行宣政院使脱脱夫人□氏,谨发诚心,愿舍净财,命工镌造金刚手菩萨圣像一尊,端为祝延圣寿万安,保佑院使大人福禄增荣,寿命延远,家眷安和,子孙昌龄。至元二十九年闺六月□日建。”
忿怒造型的金刚手菩萨则在13世纪时才渐趋流行,主要流行于藏地佛教。美国弗吉尼亚州美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中部地区金刚手菩萨造像(忿怒相),年代为13世纪末~14世纪初。其造型与杭州灵隐飞来峰(第32龛)的石刻金刚手菩萨(忿怒相)极为相似。此造型的金刚手菩萨忿怒相于13世纪开始,普遍流行于藏地及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