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瑜伽你真的了解吗快和小九一起来看看吧

2025-01-20 14:10:1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关于瑜伽你真的了解吗快和小九一起来看看吧“瑜伽起源于印度,是印度的国宝。瑜伽能够让人们追求内心宁静,聚精会神,追求身心灵的智慧,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目前瑜伽已经有5000年历史,在印度古诗集《梨俱吠陀》中就有记载。”

  瑜伽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也早已超脱原有的束缚,在身体、心理、精神以及哲学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不久前,一篇自媒体文章《无数中国女人,正被瑜伽毁掉身体》(以下简称“毁文”)火了,大概是说瑜伽的起源很,印度教、印度文化中的神祇都是为两合而产生……

  这种反驳并不能消除不明的围观者的困惑。作为瑜伽哲学研究者与瑜伽习练者,有必要严肃地正本清源:瑜伽的起源与性无关;如果非要问一个“它与什么有关”,姑且可以回答:与马有关。

  上文提到的“毁文”中说,“瑜伽”的第一次露面是在印度《爱经》中,而这部书用“瑜伽(???,yoga)= 瑜尼(????,yoni)+林伽(?????,li?ga)”这个公式来解释瑜伽的词源,其中林伽是湿婆的,瑜尼则指女神的身体,瑜伽便是二者的交合。

  看到这里,稍微有一点梵文基础的人,都会忍俊不禁。这基本上与拆解汉字“男=田+力”,“家=房+猪”是一个思路。但问题在于,印欧语系的梵文天城体(即上下文括号中的字体)不是象形文字,它记录的是发音,用两个字母长得像的词,掐头去尾,拼凑杂烩,不属于梵文语法的复合词规则。

  梵文的词性和变格则比英语复杂许多,和德语有点类似,每个动词词根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第一、二、三人称分别有其格位,每个名词在单数、双数、复数也皆有八个格位。而从动词词根很多时候也会发展出相应的名词,比如从动词词根√budh(???,意为“知道”),就派生出名词bodhi(????,阳性、单数、体格,意思是“智慧”)和buddha(?????,阳性、单数、体格,意思是“觉悟者、佛陀”)等。

  yoga这个名词,从文法上说,则是由动词词根√yuj(????,一般解释为“连接”)派生而来。

  雅利安人在印度推行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brāhma?a)垄断了知识和智慧,吠陀(Veda,意为“天启”)是他们最根本的经典。按大致出现的时间先后,狭义的吠陀指四部吠陀文学:《梨俱吠陀》(约成书于公元前16-11世纪)《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广义的吠陀,则包括吠陀本集(以上四吠陀)、梵书(约编写于公元前900-500年)、森林书、奥义书。

  在用吠陀梵语(比帕尼尼确定的古典梵文更早的梵文形式)书写的《梨俱吠陀》的早期章节和梵书中,yuga(“yoga”在吠陀梵语中的出现形式,意为“轭”,即驾车时套在牛马颈部的曲木)及其派生词yugya(戴着轭的动物)出现过很多次。这一点在不少印欧语言中有迹可循,如德语的joch,法语joug,拉丁词jugum,都表达与“轭”同样的意思。作为战斗民族,马车对雅利安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耕牛在印度也具有神圣的地位。作为牛马具的yuga(yoga)最早并没有特别的意味。

  到了稍晚的《卡达奥义书》(ka?ha upani?ad),印度智者们讨论抽象问题,有时会用“马”来作比喻。人类感官的及其奔腾的力量,开始被形容为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放纵不羁,感官所追逐的对象则会被类比为野马追慕的对象。于是,表达“轭”的yuga,除了用来表达驾驭战马,也开始用来表示对感官的控制。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其实背后伴随着古印度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梨俱吠陀》较晚期的章节中,圣人们开始思索“在梵天创造之前的世界是什么”等问题,甚至怀疑世界是否是被神创造的J9九游会官方网站。而到了奥义书的时期,古印度思想者试图从在变幻万千的宇宙现象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终极实在。然而他们发现,宇宙可能是一个幻象,而人的无知及由此而来的业报轮回使自身沉溺于生死流转的苦海,无法达至那绝对的梵、真理、涅槃、解脱等。为了超越人类存在的苦难现状,单凭日渐僵化的婆罗门繁缛的祭祀和牺牲仪式已经远远不够,于是,个人的苦行日渐被推崇。

  大约公元前4世紀、梵语文法的集大成者帕尼尼(??????,Pā?ini)编著了 《八篇书》(??????????? ,A??ādhyāyī,也称Panini Grammatik),对梵语构词学用近4000个规则进行了公式化,标志着吠陀梵语时代的结束。其中给出yoga的词根是√yuj,它同时具有与驭马有关的“连接”,以及在个人修行实践中过程的专注、禅定、三摩地(?????,Samādhi)的意思。由√yuj派生的名词yoga用来指许多种控制心灵的方法,另一个名词yogin则指遵行这些方法的实践者。在《慈氏奥义书》(或译作《弥勒奥义书》)和帕尼尼的文法书中,最早地用古典梵文记录了这些瑜伽方法和修行者。

  从这一时期开始,yoga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泛印度的概念,泛指任何苦行和冥想的技术和方法。从词源上,yoga表示对牛、马的驯服;而人若想获得解脱,则要从驯服身体及感官着手。这是一条通过严格的自律,来克服人类天性中的散漫和惰性,以期获得最终的自由的解脱之路。自律的途径包括极端苦行、调息、冥想等,源自模仿不同动物姿态的瑜伽体位法,也是超越人类存在处境的方法之一。

  公元前1000多年便已出现于文献中的瑜伽(???,yoga),历史比佛教、密教、印度教都要久远许多。“毁文”提到的《爱经》的现存文本,据将其翻译成英文的印度学家Wendy Doniger考证,最早是在公元225年之后进行撰写的。不过,更需要澄清的是,《爱经》从来不是印度的正统经典,无法作为考察瑜伽一词本义的材料。

  在之后的发展中,瑜伽派是不折不扣的印度六派哲学(公元4-6世纪之间确立,包括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之一。今天许多瑜伽学院奉为祖师的圣哲帕坦伽利(??????? ,Pata?jali),并不是发明瑜伽这项技术的人,但他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系统地整理出了《瑜伽经》,使得瑜伽派最终在婆罗门哲学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汉文佛教经典中,yoga一词由天竺僧人真谛翻译为“相应”,玄奘在《瑜伽师地论》中才将其译作汉文“瑜伽”,指的是大乘佛教修行者(即?????,yogin,瑜伽行者)修行的境界、行为、果报的相应。

  从身体实践方面考察,瑜伽行者追求奉行清净无染的梵行,纵欲绝对是一件有损修行的事,将对性力的崇拜归因为瑜伽是不公平、乃至扭曲的。与瑜伽修行所追求的绝对解脱的快乐相比,两性的快感转瞬即逝,简直不值一提。至于印度在公元1、2世纪左右出现的推崇性力的湿婆派,以及公元7、8世纪兴起的性力派(?????,?akti)运动,乃至密教中的双休和欢喜佛等,有其各自的思想脉络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不是源自瑜伽这个概念,最多只能说,它们的某些修行方法采用了具有瑜伽要素的一些技巧。“毁文”中提到的瑜尼(????,yoni)和林伽(?????,li?ga)最早是在湿婆派大行其道之后才流行的概念,实在比瑜伽的出现晚太多了。

  为自己设定一个符合自身的目标无疑可以更好的规划和帮助你达到自己内心的预想要求。朗费罗说过: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短期目标应该是短期、具体而现实的,而且如果你很轻松地就达到了这个目标,那么应把目标订得更高,并且每过一个月就核查一次,以确保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

  可以在你的电脑、办公桌或是比较显眼你看得见的地方贴上便签,或设定闹钟,让它能够提醒你该时间段该做的事情。

  当你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时,就能逐渐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那么每天的瑜伽练习就会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了。

  每周只练瑜伽1-2次的人比每周3-4次的人更容易半途而废。因为练瑜伽的频率比练瑜伽的单次时间更能影响到你的毅力。如果你不能天天练瑜伽,可以隔一天进行一次或隔两天进行一次,一定要保持一种大致均匀的频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