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两轮之一——瑜伽行派源流

2025-02-01 06:54:1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大乘佛教两轮之一——瑜伽行派源流瑜伽行派相传为弥勒所创。据说弥勒曾为释迦,现在兜率天宫,久远未来之际当下生成佛。有众多论典署名为弥勒,有学者认为是托名,也有认为4世纪时确有名为弥勒的论师,但已很难考定。瑜伽行派代表人物是无著兄弟,西北印度犍陀罗人,活跃于约5世纪的笈多王朝后半。二人都在有部出家。据说无著先修小乘空观而不能满足,后修弥勒观入兜率天,亲得弥勒传授。世亲曾著《俱舍论》,是有部、经部思想的集大成者,后改宗大乘,与无著共同弘扬弥勒学说。瑜伽行派传入中国后,曾形成地论宗与摄论宗,经玄奘的系统译传则形成了法相宗。

  弥勒的著作有“五论”之说,依汉传说法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金刚经论》、《辨中边论》,藏传则录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及《宝性论》。瑜伽行派最重要的论典是《瑜伽师地论》,其汉译本有100卷之巨,堪称瑜伽行派的百科大典,囊括唯识理论、禅观境界、大乘菩萨戒律等内容,历来为学人所重视。

  无著的《摄大乘论》为瑜伽行派的纲领性文献,将其理论与实践的重点概括无余。《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是世亲的代表作。前者为驳斥反对意见,后者则着重构建唯识体系,以三十首偈颂概括了八识、三性等重要概念与理论,印度曾有十家论师为之作注,玄奘将这十家论本糅译为《成唯识论》。

  不同于中观的唯破不立,瑜伽行派兼以正面表诠,重视因明逻辑,虽然在立场上也体认中观,主张名言所指皆是空妄,却大量采纳有部、经部的经院体系,容许假立名相以为舟筏,于是名相众多成为这一学派的特色之一。此派只承认有认识活动(识),而否认认识对象(境)的存在,正如梦中所见,因此瑜伽行派也称为“唯识派”(Vijānavādin)。唯识理论的核心是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藏识。八识之第八识,在唯识缘起中起枢纽作用,存储前七识活动生成的种子,并于后时生起前七识现行,种子与现行交互作用产生世界之图景,唯此是真实缘起,其他所见因果皆是假象。“三性”是该派理论框架,也称“三自性”或“三自相”,指三种存在方式。唯圣者可见的世界之真实运行机制,其体实有而离言,即“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缘起即依此自性而安立,即凡夫不见此唯识缘起,依名执体而臆造诸法,其体实无所有,称作“遍计所执自性”。若于缘生法如实了知而不生妄执,即见清净真实的“圆成实自性”。既然离言,以名言构建的唯识理论体系即非终极,而是引摄观想指导实践的方便,所以该派重视止观修行,故名“瑜伽行”。

  五六世纪之际,有德慧(Gu?amati,约460~540)、安慧(Sthiramati,约510~570)等论师继承无著、世亲学说。安慧有为《唯识三十颂》、《辨中边论》、《五蕴论》、《俱舍论》等所作的注疏传世。大约同时代的陈那(Dignāga,约480~540)和(Dharmapāla,约530~561j9九游会备用网站,其戒贤曾为玄奘之师。)论师对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有所发展,称为“唯识今义”或“今学”,以区别于无著、世亲及其继承者德慧、安慧等所传的“古义”或“古学”。古今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唯识之“唯”字的解释不同。古义认为境是不存在的,所知万法唯是识,而今义认为识外无境,识内有境,内境由识变,不离识。识又有见(认识作用)、相(认识对象)二分,为不同种子所生,皆为实有。识的外部对象(外境)是不存在的,而相分作为识内的认知对象亦即内境,是实有的。见分认识相分,即是受到相分的影响带着相分的行相(影像)而生起的过程。相分内境唯在识中,故成立“唯识”。这一理论以行相为依他起的真实存在,后来也被称为“有相唯识”(Sākāravijānavādin),与之相对即古义的“无相唯识”(Nirākāravijānavādin)。

  陈那还对正理派和佛教的古因明学作出改革,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是印度逻辑史上的转折和飞跃。他撰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多部因明论著。7世纪的法称(Dharmakīrti)发展了陈那的因明体系,将印度逻辑学推向高峰。他曾在那烂陀寺受教于和陈那的自在军,著有《释量论》(《集量论》的注释)、《定量论》、《正理滴论》等“因明七论”。

  (《定量论》-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及奥地利科学院合作出版《定量论》第1、2品梵文校勘本书影)-叶少勇提供)

  据说瑜伽行派还有一位著名人物——月官(Candragomin,约7世纪),虽为在家人而精通内外教典,可惜少有著作流传下来,无从知晓其主张。据文献记述,他曾去那烂陀寺与月称辩论达7年之久,一时间下至牧童皆知“诸法无自性”,后以月官胜利而结束。月官还是梵文古典语法学家,有《旃陀罗语法》传世,曾对声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期的唯识和因明学重要人物还有宝称(Ratnakīrti)、法上(Dharmottara)、智吉祥友(Jāna?rīmitra)、宝藏寂(Ratnākara?ānti)等。

  瑜伽行派兴起的同时,《如来藏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胜鬘经》、《宝性论》等一批如来藏系文献也开始流传,宣扬一切众生皆有清净如来藏为根本所依,但为烦恼所覆藏,并最终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联系等同起来,形成如来藏缘起理论,曾对汉传佛教产生巨大影响。虽然早期佛经以及瑜伽行派文献之中也有提及“如来藏”一词,但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等同起来,进而建立的真如缘起理论,则与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体系判然有别。

搜索